
古往今来,情报与间谍活动始终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决定战局走向时常常发挥关键作用。敌我双方都会使用这一手段,尤其到了近现代,间谍的形式更加多样,斗争也更加隐蔽而激烈。我们熟悉的电视剧《悬崖》以及电影《悬崖之上》,正是以哈尔滨为背景,再现了那段腥风血雨的隐蔽战线。哈尔滨作为全国最早解放的省会城市之一,在解放前长期处于暗流涌动的复杂局势之中。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,这里都是间谍活动的重灾区。在这片土地上,曾有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籍意大利人,他因同时为四方势力效力,被称为“四面间谍”,他就是范斯白。
01
解放前的哈尔滨堪称北方最繁华的都市之一,被誉为“东方小巴黎”,与上海齐名。其之所以成为隐蔽斗争的焦点,原因在于这里曾设有二十多个国家的领事馆与外交机构,常住外国侨民超过三十年,使得哈尔滨逐渐演变为各国间谍汇聚之地,被称作“国际间谍之都”。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,范斯白的身影尤为显眼。
展开剩余71%范斯白生于意大利,年轻时曾到墨西哥参加革命,之后继续以记者身份游历世界。他的足迹遍布美国、南美、澳洲、越南、蒙古,甚至还去过中国西藏与俄国西伯利亚。1916年,他加入协约国远东情报处,辗转在俄国贝加尔湖一带从事情报工作,由此结识了不少中日政客,其中就包括奉系军阀张作霖。1920年,他受吴俊升指挥,正式成为东北军的密探,主要负责搜集外国特工动向、调查走私军火与土匪活动,还暗中对抗日俄的渗透。由于有欧洲身份,他能在中国、俄国、朝鲜、蒙古间自由行动,以不同的身份和护照掩护自己。
1924年,在朱庆澜、魏永兴和姚志曾的帮助下,他顺利加入中国籍。此时的他身份复杂:既是协约国特工,也是东北军密探,同时为日本特务机关效力,还向抗日义勇军泄露过日本情报,因此得名“四面间谍”。
02
1931年“九一八事变”后,日本大举进军东北,1932年初便控制了哈尔滨。范斯白亲眼目睹日军烧杀抢掠,还对无辜百姓施行细菌试验,心中极度震惊。他原本打算离开,却被日方情报头子土肥原贤二盯上,在威逼利诱之下被迫为日方工作。日本看中的是他的老练经验与独特身份,更为他配置手下,由他直接调遣。范斯白表面上替日方效力,实则心怀抵触。他重组白俄团体,操控土匪抢劫犹太商人,干扰中东铁路,甚至监视李顿调查团,执行暗杀绑架任务。但在暗中,他也将日方机密转交抗联。
他的回忆录中记载,1932年横道河子一列日军军火列车被炸毁,造成近两百人死亡,四百多人受伤,而炸药正是他提供的。若非他亲笔写下,这段历史恐怕鲜有人知。此后,日本秘密文件泄露,中国媒体刊登田中奏折内容,东京高层震动,怀疑内奸潜伏其中。追查之下,矛头逐渐指向范斯白,他不得不寻求中共地下党帮助。在一次秘密会面中,他乔装打扮,托付老马护送妻儿安全撤离。对于一名老练间谍来说,每一次会面都是刀尖上的行走,他虽眷恋哈尔滨这座生活二十四年的城市,却不得不选择离开。
03
逃出哈尔滨后,范斯白辗转到上海,并撰写了《日本在华的间谍活动》一书。书中详细揭露了日本在东北的暴行与秘密特务行动,一经发表便引发震动,日本人恨不得将他碎尸万段。随着抗战全面爆发,他察觉在上海同样危险,于是转往菲律宾。但即便远在海外,他依旧逃不过日本间谍的追捕。1943年,日军攻陷马尼拉,范斯白最终被日本特工逮捕并残忍杀害。
尽管他未能等到日本投降,却以那本著作为后世留下了铁证。在战后审判日本战犯的法庭上,范斯白揭露的证据成为有力的指控材料。纵然他曾有过复杂的身份和曲折的经历,但在关键时刻,他选择将情报献给中国抗战事业,留下了不可忽视的贡献。
范斯白,这位“四面间谍”,一生游走在刀锋之上,他的经历也折射出那个时代血雨腥风下的隐蔽斗争与人性的复杂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