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,战火迅速蔓延至全球,太平洋战场成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角力舞台。嚣张跋扈的日军将侵略的矛头伸向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国,他们妄图以强硬的军事攻势控制这片战略要地。在这片浩瀚的海域,不仅有日军的存在,还包括美军、英军、中国军队的抗击力量,到了战争中后期,澳大利亚军队也被迫加入,成为盟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。
事实上,澳大利亚原本并不打算深度卷入这场席卷世界的战争。地处大洋洲的他们,四周环海,国土辽阔,理论上有可能凭借天然屏障来避免战争的直接打击。澳大利亚人深知战争带来的灾难与毁灭,因此除非必要,他们宁愿选择远离战火。然而,历史并没有给他们这个机会。1942年初,疯狂扩张的日本悍然突破防线,派出两百余架飞机,直接轰炸了澳大利亚北部的重要军事港口——达尔文港。
展开剩余76%这次突袭几乎让毫无防备的澳大利亚陷入巨大混乱。日军在付出极小代价的情况下,便摧毁了20多架飞机、35艘舰艇,并造成上千名军人的伤亡。尽管澳大利亚军方在轰炸前几个小时曾发出过警告,但大多数民众和士兵都没有做好准备。惨烈的空袭使整个澳大利亚社会震惊与愤怒,全国上下迅速进入全民动员状态,对日本的仇恨更是迅速蔓延开来。
然而,澳大利亚的临时应战并未立刻遏制日军的狂妄气焰。继首次轰炸之后,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,日军对达尔文港发起了上百次空袭,几乎每隔几天就会来一次。无数建筑被毁,港口设施化为废墟,这场长期空袭也被称作“空袭达尔文港”,在澳大利亚人的记忆里,它就如同美国的“珍珠港事件”一样惨烈。对于一个一向安宁的国家来说,这场轰炸彻底击碎了他们的安全幻象,也让日本成为建国以来第一个主动入侵澳大利亚的敌人。
为了报仇,澳大利亚派遣了大约1.5万名士兵加入盟军,奔赴太平洋战场。然而在随后的血腥对抗中,这些士兵面临残酷屠杀,最终约九成未能归来。接二连三的惨剧让澳大利亚人对日本的仇恨达到了顶点。即便二战结束,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,澳大利亚依旧成为唯一一个拒绝正式接受日本投降的国家。
在战后处理上,澳大利亚与其他盟国的态度截然不同。中国与苏联选择对日战俘宽容处理,美国则更多强调法律审判,但澳大利亚却采取了完全相反的方式。滞留在澳大利亚境内的20万日本战俘,被投入恶劣环境中,他们既没有得到足够的食物和衣物,也缺乏医疗救治。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,许多战俘死于毒虫猛兽、热带丛林中的疾病与饥渴。更为残忍的是,当战俘试图投降或求饶时,他们往往迎来的不是怜悯,而是枪口。
短短数日内,十几万日军葬身丛林,尸骨遍野,活下来的人寥寥无几。最终,20万战俘只剩下不足五十人,悲惨程度不亚于被押往西伯利亚的日军。除此之外,澳大利亚还秘密处决了一百四十余名日本战犯,从未将其移交国际法庭。这些做法虽违反国际规范,却反映出他们极端的报复心理。
为了铭记这段历史,澳大利亚专门修建了一座二战博物馆,详细记录了日军当年犯下的罪行。博物馆入口处甚至设置了日本国旗的投影,来往参观者必须从上面踏过,以此象征着对侵略者的羞辱。虽然手段激烈,但对于经历过空袭和屠杀的澳大利亚人来说,这是一种无法遏制的民族宣泄。
战争已经远去,但那段刻骨铭心的仇恨仍深藏于历史记忆之中。澳大利亚的选择虽充满争议,却也折射出一个国家在极端痛苦中所做出的激烈反应。对于许多曾遭侵略的国家而言,这份愤怒与伤痛,至今仍未真正散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