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清晨的山城巷子里,早餐铺的蒸笼刚冒起热气,隔壁咖啡店的香气已经飘了过来。穿校服的学生捧着冰美式赶公交,上班族捏着热拿铁进写字楼,连跳广场舞的阿姨都拿着一杯桂花拿铁当伴舞道具——这两年,山城的咖啡火得像夏天的火锅,连不产一粒咖啡豆的事实都被淹没在朋友圈的打卡照里。但当我们捧着咖啡杯时,有没有想过:这杯咖啡里,到底装了多少商家的算计、资本的游戏,还有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无奈?
01.爆款不是给舌头做的,是给朋友圈做的几年前,山城的咖啡店突然迎来爆发期,每条街都有新开店的招牌,每家都打着本地特色爆款的旗号。有的加了重庆特有的青花椒,说是麻香四溢;有的混了醪糟,美其名曰甜糯回甘;更有甚者,把火锅底料熬成酱加进咖啡里,号称麻辣鲜香。这些爆款刚推出时,朋友圈里全是打卡照:有人举着花椒咖啡皱着眉拍照,有人舔着醪糟咖啡的杯沿比耶,连平时不爱喝咖啡的长辈都凑着热闹买一杯,说要跟上潮流。
展开剩余79%可我们这些常喝咖啡的人都清楚,这些所谓的爆款根本不是给舌头做的。花椒咖啡喝起来像喝了一碗没放糖的麻婆豆腐汤,麻得舌头直打颤;醪糟咖啡甜得发腻,像喝了一杯加了咖啡粉的糖水;火锅底料咖啡更夸张,入口是一股浓浓的牛油味,根本尝不出咖啡的香。商家们的算盘打得精:花六成的成本研发这些能出片的爆款,让顾客当自来水,等流量起来了,再悄悄把普通咖啡的价格涨两块。你以为你是在尝鲜,其实是在为商家的流量买单——他们要的不是你回头再来喝,是你把照片发朋友圈,帮他们吸引更多的人来。
02.广告不是提醒你需要,是强迫你必须要等爆款站稳了脚跟,商家们就开始砸钱买吆喝。电梯里的屏幕循环播放着咖啡的特写:热气腾腾的拿铁上飘着奶泡,冰美式里的冰块碰撞出清脆的声音,连背景音都是每天一杯咖啡,活力翻倍的口号。小区门口的快递柜、地铁里的广告牌、甚至菜市场的电线杆上,都贴着咖啡广告。社交媒体上更夸张,网红们拿着咖啡摆拍,配文“这才是山城的味道”、“没喝过这家咖啡,不算来过重庆”。
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,就这样被广告包围了。早上上班,电梯里的广告晃得人眼晕,明明想喝豆浆,可脑子里全是咖啡的画面;刷朋友圈,看到朋友晒的咖啡照,会不自觉地想“我是不是也该买一杯?不然显得落伍”;连楼下卖了二十年豆浆的阿姨都跟我说:“现在年轻人都不喝豆浆了,都去买咖啡,我要是不卖咖啡,生意就做不下去了。”你看,连卖豆浆的阿姨都被迫改行了,这哪里是广告的力量?是资本的压迫——他们用广告把喝咖啡变成了一种社交必须,让我们不得不花钱买一杯根本不想喝的东西。
03.资本讲的不是文化,是画饼等广告砸够了,资本就进场了。这时,商家们开始讲咖啡文化的故事:要把山城打造成中国咖啡第一城,要开咖啡博物馆,要搞咖啡文化旅游线路,要把咖啡和重庆的火锅、小面一起,打造成城市名片。老板们立着咖啡大师的人设,穿着围裙在镜头前手冲咖啡,说“我做咖啡不是为了赚钱,是为了推广咖啡文化”;战略团队拿着PPT给投资人画饼,说“未来三年,我们要开一百家分店,覆盖整个西南地区”;CFO把财报做得漂漂亮亮的,说“我们的营收每年增长50%,是值得投资的好项目”。
可我们这些本地人都知道,所谓的咖啡文化不过是资本的故事。去年,市里开了一家咖啡博物馆,里面摆的是从网上买的咖啡豆标本,连产地都标错了;所谓的咖啡文化旅游线路,就是带游客去几家网红咖啡店打卡,拍拍照、买杯咖啡就结束了;老板们说的推广咖啡文化,其实是把咖啡变成了一种符号——他们要的不是让你懂咖啡,是让你为咖啡文化这四个字买单。有次我去参加一个咖啡讲座,主讲人是一个所谓的咖啡大师,可他连手冲咖啡的水温都没掌握对,还在那里大谈咖啡的灵魂。你看,资本要的不是文化,是故事——给投资人画饼,让股价涨,让自己套现。
04.并购不是为了做好咖啡,是为了垄断市场等资本壮大了,就开始买买买。大公司收购小咖啡店,把它们改成统一的装修风格,卖统一的菜单。以前巷子里那家卖老盐咖啡的小店,老板是个退休的老师,做了十几年咖啡,手冲咖啡的香能飘三条街,每天早上都有老顾客排队买。可去年,一家连锁咖啡品牌收购了这家店,把装修改成了明亮的北欧风,菜单换成了统一的拿铁、卡布奇诺,连老盐咖啡都换成了海盐焦糖拿铁。我去买过一次,味道比以前差远了,价格还涨了三块。老板跟我说:“大公司给的钱太多,不卖就活不下去。现在生意不如以前了,老顾客都不来了,说找不到以前的味道了。”
你看,资本的并购不是为了做好咖啡,是为了垄断市场。他们把小咖啡店收购了,改成统一的品牌,卖统一的产品,这样他们就能控制价格、控制市场。以前,我们可以选择喝巷子里的老盐咖啡,或者楼下的豆浆铺;现在,我们只能选择连锁品牌的咖啡,要么贵,要么难喝。资本的目的不是让我们喝到更好的咖啡,是让我们只能喝他们的咖啡。
我们想要的,只是一杯有温度的咖啡
现在,山城的咖啡产业越做越大,咖啡第一城的名号也越叫越响。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,却越来越看不懂:我们喝的咖啡越来越贵,越来越没有特色,越来越像资本的工具。我们怀念以前的豆浆铺,怀念那种热乎的、有人情味的味道;我们怀念巷子里的老盐咖啡,怀念老板记得我们的喜好,会说“今天加不加糖?”;我们怀念那种想喝就喝,不想喝就不喝的自由,而不是被广告逼着喝,被朋友圈赶着喝。
山城的咖啡火了,可火的不是咖啡本身,是资本的局。我们希望的,不是什么咖啡第一城,而是能喝到一杯便宜的、好喝的、有温度的咖啡。你说,这个要求过分吗?
发布于:广东省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