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《声音盗用事件:一场持续十年的音乐骗局》
文|孟听
编辑|孟听
在音乐产业光鲜亮丽的表象之下,一场持续近十年的声音盗用事件近日浮出水面。这首名为《文爱》的歌曲,承载着无数人的青春记忆,却隐藏着一个惊人的真相——广为流传的\"原唱\"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。
展开剩余75%事件始于一位网名为\"陈不胖\"的创作者在社交平台的发声。她揭露自己的声音被一位拥有百万粉丝的女歌手长期盗用,时间跨度长达十年之久。更令人震惊的是,这位女歌手不仅将陈女士的原声作品据为己有,还通过假唱方式欺骗了无数歌迷。
陈女士提供了确凿的音频证据,证实《文爱》中备受好评的女声部分完全出自她本人。然而在各大音乐平台上,这首歌却被堂而皇之地标注为那位女歌手的\"原唱作品\"。这种明目张胆的声音剽窃行为,在音乐界实属罕见。
回溯事件始末,这场骗局早在2017年就已埋下伏笔。当时还是高中生的陈女士应初中同学邀请,参与录制了《文爱》的女声部分。歌曲发布后迅速走红,但创作团队却刻意隐去了陈女士的贡献。更令人愤慨的是,在后续的商业演出中,其他表演者直接对口型使用陈女士的原声,却从未给予应有的署名或报酬。
随着事件发酵,涉事女歌手的公司迅速发布声明试图平息风波。然而这份声明不仅未能澄清事实,反而因其含糊其辞的内容引发更大争议。声明中关于\"女性从业者\"和\"不正当竞争\"的表述更被网友质疑存在性别歧视倾向。值得注意的是,涉事女歌手至今仍未就此事作出任何道歉。
这起事件暴露出音乐产业中鲜为人知的阴暗面。从创作团队的背信弃义,到知名歌手的公然剽窃,再到唱片公司的敷衍应对,每一个环节都令人深思。在数字化时代,声音作为艺术家的独特标识,其版权保护理应得到更多重视。
目前,陈女士仍在为维护自身权益而努力。这起事件不仅关乎个人利益,更对整个行业的诚信体系提出了严峻考验。当艺术创作沦为盗取的猎物,我们不得不反思:音乐产业的道德底线究竟在哪里?
(消息来源:抖音个人用户2025年9月5日发布内容)
发布于:福建省启远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